皖能运检公司纪委针对企业市场化程度高、项目点多面广、员工用工方式多样的特点,围绕员工持股改革试点重大事项,紧盯企业效益上的出血点,全员发动,层层压实班子成员、机关职能部门、基层项目单位三级巡察整改责任,企业廉洁风险防控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班子“动起来”,找准效益出血的思想源头
针对少数员工国企“特殊论”、廉政“影响论”、整改“矛盾论”等错误论调,公司班子坚持“思想先行、问题导向、制度引领、问责兜底”的顶层设计,针对性开展“过去能做的事现在不一定能做、前任能做的事现任不一定能做、别人能做的事党员不一定能做”的 “三个不一定”舆论引导,不坐等反馈意见下达,不靠要上级政策文件,集团驻点巡察一结束,便迅速开展即知即改工作,通过动员宣传、走访调研,持续向职工强调巡察是政治体检,是补短板机遇,是企业实现“上市梦”“跨国梦”的内生需求,逐步在干部员工中树立了早改早主动、先行先受益的思想和行动自觉,以往片面强调企业市场属性、忽视政治属性的老观念正在得到逐步转变。
部门“动起来”,诊断效益出血的机制病根
长期以来,公司机关对一线项目单位业务监督缺位失位,公司纪委开展放权不是放任大讨论,明确做出问题出在基层、根子在机关的问题判断,综合施策首先补齐机关业务监督这块短板,一是用考核机制倒逼整改,将职能部门一线监督成效作为周汇报、月考评、年度“一岗双责”考核的重点,3名管理人员因监管不到位被问责;二是用清单制度助推整改,在完善问题、整改、责任、制度和培训五项整改清单的基础上,专门制定机关一线业务监督标准化清单,常态化开展了抓宣贯落实制度严肃性,抓督办落实制度执行力,抓问责落实制度权威性“三抓三落实”清单工作机制,真正做到整有标准、改有抓手;三是用成果集成深化整改,近期纪委将牵头组织机关各部门对整改进行“再反思”,进一步审视身边整改案例、廉洁风险和管理短板,将上级规定、公司制度、整改举措用纪言纪语进行流程再造和系统集成,形成《基层项目经理应知应会手册》,使之不仅成为基层项目经理规范管理的业务工具书,更成为讲规矩守纪律的指导读本。
基层项目单位“动起来”,止住效益出血的潜规则
公司基层项目部分布国内外电厂,工作环境复杂,长期处于监督“末梢”,少数党员干部习惯将市场“潜规则”当作生产经营的手段。公司纪委一方面以混改的“明规定”破“潜规则”,巡察整改正值省国资委批复公司开展混改之时,他们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维护员工自身利益的高度,将整改与推进混改挂起钩来,对标上级混改规范性要求,查缺堵漏、不断加强内部监督,针对基层项目公司权力约束存在的问题,增设项目部党建纪检人员,授权基层廉政监督员“第三人”签字权,增加“一岗双责”考核权重,加大纪委对项目党支部纪检委员的日常考核管理。项目单位监督“末梢”的延伸,激活了项目经理监督下工作的习惯,他们纷纷对照机关监督清单,主动建起了整改台账、内部管控和二次监督考核工作流程,逐步厘清了正常经营行为与违规违纪的界限。另一方面以纪律的“明规矩”破“潜规则”,制订《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实施细则》,整改期间,11名违规外包、承揽私活的基层党员干部被谈话函询,5名管理人员被诫勉谈话,4名中层和重要岗位员工被组织调整。同时,对 1名预备党员做出推迟转正处理,对1名党员中层干部做出党内警告处分,并首次在项目经理年度经济考核中动用党风廉政一票否决权,这些公司成立以来执纪问责的“第一次”,传递了向“潜规则”宣战的强烈信号,有效震慑了少数心存侥幸、不够警醒的党员干部。
巡察半年多来,在集团纪委的指导下,运检公司呈现出员工因时而变、企业随事而制的发展新气象,企业上下依托规范诚信质量品牌等国企优势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新观念渐成气候,企业“潜规则”下的出血点,正在整改“明规定”的阳光监督下得到有效控制。(皖能运检公司 欧阳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