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OA 集团邮件 信访举报

深耕一线三十载,以“新”破局书写热控传奇——记“省三八红旗手”杨玲

发布日期:2025-03-07 稿件来源:皖能股份公司 浏览量:7836

在皖能马鞍山公司的热控工程师站,总能看到一位戴着眼镜、手持图纸的女性身影。她就是公司技术支持部主任工程师—杨玲,也是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核心成员。从青涩的实习生到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她以“匠心”为笔、“创新”为墨,在热控专业领域书写了属于新时代女性的奋斗篇章。

 

以技术创新为刃,破局行业难题

“热控系统是电厂的‘神经中枢’,容不得半点误差。”杨玲始终牢记这句话。深耕一线近30载,她主导完成40余项技术改造与创新,累计为企业节约成本超千万元,用智慧为机组安全高效运行注入强劲动能。

2023年,她负责的2号机组DCS系统升级改造项目,被列为集团公司年度重点投资项目。从2019年改造想法的生成到2023年的彻底实施,她带领团队全力攻克“主辅一体化”技术难关,实现火电机组控制系统的全面升级,该项目不仅消除了“非停”风险,还推动公司在智慧电厂、大数据、燃料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数智化领域迈上新台阶。该项目荣获了2023年“年度电站改造项目”亚洲电力奖,该奖项被誉为电力行业的“奥斯卡”奖。

此外,她深耕细钻现场工艺设备的PLC程序设计,自主创新设计完成公司胶球清洗、废水处理扩容设备控制逻辑组态等,实现全程高效的自动化控制能力,减轻了运行人员的劳动强度。参与完成的脱硫提效工程,使脱硫效率由95%提高到99%以上,为“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以匠心坚守为盾,护航万家灯火

“技术问题没有大小之分,每一个细节都关乎安全。”杨玲常常坚定地说道。她将每日的设备巡检、缺陷消除当作“头等大事”,用心观察、苦心思考,不断提高设备系统性能。

在1号机组DEH系统升级中,她发现原有控制模块存在稳定性缺陷。为解决这一隐患,她连续两周驻守现场,比对上万组数据,最终提出“冗余备份+动态校准”的创新方案,将系统故障率降至零。同事常常调侃她“杨工的笔记本上永远画满流程图,连角落都写满了批注。”

面对完善凝结水精处理炉水加氨自动配氨功能这一难题,她主动出击,通过数百次模拟实验,不断研究优化自动控制程序,大大提高配氨准确性,解决了人工手动操作的误差风险,改造成果颇受生产线好评。

 

 

以传承育人为舵,点燃团队星火

薪火相传,一起同行。无数个日日夜夜,杨玲用实际行动,传承热控前辈的精神,培育一个个青年技术人才。

“杨工是我学习的榜样,202A修期间,从基础图纸讲解到现场系统线路梳理,她耐心细心地带着我一点点进步,由浅入深、重点突出,用行动教育我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导师带徒中结对徒弟李秋兰讲到。

作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核心成员,她不忘初心、担当作为,通过开展“技术微课堂”、开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图书馆”、组织“多层级授课”、融合“实操练兵”等形式,累计为数百余人次开展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维修技能等培训。2024年安徽省PLC过程控制技能竞赛中,她作为承办公司的主要负责人,从策划竞赛方案到组织协调、赛事落地,做到亲力亲为全身心投入。最终,热控专业的两名选手包揽一、二等奖,团队更被评为竞赛“优秀组织奖”。

 

 

以党员担当为旗,践行初心使命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杨玲始终将党性融入血脉。检修期间,她主动驻守保电一线,面对缺陷隐患,连续多日奋战排查,确保热控系统“零故障”运行;公司疫情封闭管控期间,她毅然坚守岗位,以柔肩扛起重担,确保机组安全稳定运行。

她的努力也获得了广泛认可:先后荣获安徽省三八红旗手、中国发电自动化优秀热控工程师等称号,发表核心论文5篇、主导的十余项创新成果转化落地、2项实用新型专利填补专业空白。

从“跟跑者”到“领跑者”,杨玲用30年光阴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她以技术创新为刃、以匠心坚守为盾、以传承育人为舵,用“她”力量在热控领域贡献“巾帼”力量、绘就“芳华”蓝图。(郭金梁 刘晶)


联系我们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马鞍山路76号能源大厦
邮编:230011
移动官网
皖ICP备05003471号-1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0937号

成员单位

友情链接